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雨多雄拉 俯身只为花

[复制链接]

396

主题

415

帖子

20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32

木猫可人木猫迷人最佳新人热心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2:46: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想我在国内走过的地方,都是南方沿海居多,这次终于跟着五毒教主把个人行走的地理版图扩大到了四川和西藏。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上高原,而且记录重点也从我主打的动物跟着“植物人”偏移到了高山植物。在外浪了十几天,面对60多G的照片和多日的行程,竟不知从哪开始下笔,最后决定还是先写印象最深刻最艰苦的多雄拉之行吧。  

  

  艰苦的行程只为怒放的生命  想想我在国内走过的地方,都是南方沿海居多,这次终于跟着五毒教主把个人行走的地理版图扩大到了四川和西藏。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上高原,而且记录重点也从我主打的动物跟着“植物人”偏移到了高山植物。
  在外浪了十几天,面对60多G的照片和多日的行程,竟不知从哪开始下笔,最后决定还是先写印象最深刻最艰苦的多雄拉之行吧。

  上高原,第一要挑战的就是高原反应,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对于我等平原出生的人就是一个挑战。第一次感受高原就是从成都花了近8小时车程直上海拔3500米的阿坝州,下车之后心脏啵啵啵跳个不停,看到满地黄白的野花全部变成了高饱和度,blingbling刺瞎我的眼,头也开始疼了。手里拿着相机俯身拍花,总有一种要“扑街”的感觉。回想起朋友们说起的高原反应,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反。同行四女中,我的反应最大,不禁让我担心后面的西藏行程要怎么办。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忐忑之中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满血复活了,充足的睡眠是缓解高反的良药。之后飞到林芝已经完全没有反应,上了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雪山爬流石滩也毫无压力,看来经常运动和跑野外还是有用的。友情提醒,从成都到林芝的飞机一定要选窗口位,雪山在飞机上就能一览无余。

  在飞机上看到的贡嘎雪山和其他山脉。  

  

  林芝,这个地名听起来就很美好。林芝位于藏东南,在整个青藏高原海拔最低,平均海拔3000米,被称为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有工布江达县、米林县、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朗县和新设立的巴宜区。我们要去的第一站多雄拉雪山,即在林芝的米林县。从米林县的派镇驱车前往多雄拉雪山半山腰的松林口,翻过多雄拉到拉格、汉密直到墨脱的背崩乡,这就是著名的派墨徒步路线,全长约115公里,要走上几天才能到。路程之艰苦难以想象,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危险,之前就有驴友因为体力不支或者意外死伤在这条朝圣墨脱的路上,令人唏嘘。  墨脱已经通了公路,虽然最美的风景一定在这条路上,我们也不必冒险透支体力,毕竟重点只是高山植物。按照教主的描述,我们只需爬过垭口,垭口那边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气候,有不同的植物,拍完就沿路返回。近期因为强降雨,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雪崩、塌方都可能发生,更要安全第一。  住在藏民乔大叔开的客栈,除了房屋富有民族特色,设施倒也齐全。客栈位置极好,在院子里往左看即是南迦巴瓦,右看是多雄拉,后山还有一片青稞田。  

  

  

  在林芝,天亮的早,黑的晚,到了晚上九点才有些像我们的日暮时分。远望多雄拉的雪峰,想起网友描述的这条路的艰苦,明天能顺利爬到垭口吗?  在高原每天睡觉都会中途醒来,陷入短暂的失眠后又继续投入梦乡,有人说这也是高原反应之一种,好在时间睡够了。起床后客栈为我们准备了青稞饼白粥鸡蛋酥油茶饱肚,我们就背着水、干粮和相机上了车。  

  

  从住处开到多雄拉半山腰的松林口约要一个小时,仪表盘上的海拔数值越来越大,气压数值越来越小。接近山口我们的车被拦下来,还好小乔用藏语帮我们沟通,教主也解释了我们只是来拍植物的,去去就回,不会穿墨脱,交了过路费之后我们就顺利的到达了目的地。  

  

  松林口已经不是教主两年前来的那样,除了路修好了很多之外,山下还在挖隧道,这条隧道通了之后就可以直接由派镇到墨脱。这样一来,山上那条险路就极有可能禁止进入了。所以,珍惜来这条徒步线路的机会吧,搞不好就成了最后的绝唱。有多少地方,都是今是昨非,斗转星移,再去已不是从前。  

  

  从松林口上路,今天的行程就正式开始了。天气阴沉,时而飘起雨滴。积水、泥土、马粪混杂在窄小的路上,还好我穿的是水鞋,不会担心一脚踩进泥里。教主体力最好,背的东西也最重,见了野花就像打了鸡血,蹭蹭蹭的走在最前面。  

  

  回望山谷却是绝美,松林与山峰组合成森林的山景,万般皆好只缺蓝天白云。  

  

  路边的灯芯草、火绒草星星点点。  

  

  

  据教主说,这种黄色堇菜只分布在多雄拉。  

  

  蘑菇看起来很森林。  

  

  没走几步就遇到一株端庄垂头的藿香叶绿绒蒿,像是娇羞美艳的少女。于是众人上前,跪地仰拍,才能记录下芳容。  

  

  

  高山植物就是这样,既要应对强紫外线又要应对寒冷和风雨,它们的花通常都垂着头,或者在降雨时垂着头保护花粉。想要拍到它们的”脸“,就得尽可能压低身体拿着相机仰拍,在这里,野花是大王,我们都得俯首称臣。  于是,我们跪着记录下了垂头的杜鹃花科的小可爱——红粉白珠。  

  

  记录下了垂头的百合科的腋花扭柄花。  

  

  

  记录下了垂头的百合科的紫花鹿药。  

  

  

  不用弯腰的是山坡上红艳的杜鹃。  

  

  娇媚的绣球藤,毛茛科铁线莲属。  

  

  蔷薇科的某种绣线菊。  

  

  蔷薇科的西南花楸。  

  

  蓼科某种植物。(后据教主说可能是虎耳草科的)  

  

  毛茛科的某种植物。  

  

  教主原本担心大家体力跟不上,但似乎一路都有野花拍的感觉刺激了我们的斗志,只要不走的很急,心跳都算正常,不知不觉,垭口就越来越近了。  我们在路边做了短暂的休息,拿出各自的干粮,喝了热水。刚好有来往的藏民路过,我们请他们帮我们四人合了影,背景就是从垭口流下的水流。我也拿起相机拍下了他们赶路的背影。这个地方,下次不知道几时才能再来,能不能来了。  

  

  从这时起,天空已经由小雨转为大雨,越往上走,越感觉人被赤果果的暴露在山的顶端。青藏高原的寒流与印度洋暖湿气流在多雄拉的山顶常年碰撞,形成不分方向飘摇的风雨。雨衣被吹得呼啦啦的抖,拍花时手略一松,雨伞就滚到了山谷,滚到了湍急的水流中。  

  

  

  已经顾不上心疼我的伞,因为更让人心疼的是相机。我带了一台NIKON AW1的三防微单,一台NIKON D600,两台相机即使包裹在雨衣中也未能幸免。因为风大雨大,雨水点点滴滴的粘在镜头上。抖抖索索的掏出纸巾,擦干镜头迅速拍几张。镜头很快又沾了水,于是继续擦继续拍继续滴水。半指手套也全部打湿,露出冻得青白的指尖按快门。原本庆幸的水鞋后来也没了优势,雨水顺着裤管流进鞋筒,从内裤到袜子都尽湿,终于明白了教主说的想要干爽内裤的感受,只恨自己穿的是快干裤而不是防水的冲锋裤。

  生平第一次遇到这种冷这种湿这种绵绵不绝的风雨,脸僵得说话都说不利索了,全凭野花和意志和周遭的这一切抗争。远远的,我们雪山流下的水流边看到了令人激动的目标——塔黄。  

  

  塔黄是一种高山蓼科植物,生于海拔4000-4800米高山石滩及湿草地。我们走了这许久,才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见到它,那一瞬间简直要流泪。塔黄是高山的妖孽,别的高山植物都长得矮小,偏它生得又高又大,竟能长到1-2米,直挺招摇。外层的苞叶层层叠叠地为里面的小花构造了一个温室,既能透光又能保护。只是这棵塔黄离我们还是稍远了一些,我们在风雨中跌跌撞撞的走下灌丛,慢慢靠近它,只为拍一个稍近距离的记录。本想与塔黄近距离合影,因为路不好走,还是放弃了。能见到塔黄,拍到塔黄,就算圆了一梦。

  上坡之后看到了垂头在雨中花瓣近乎透明的单叶绿绒蒿,紫的妖娆,美得惊心动魄,我们跪在雨中擦拭着相机记录下它的容貌。在本次拍摄的所有绿绒蒿中,我对这棵情有独钟,也许这种心动,掺杂着我们好不容易来到这里的复杂感情。  

  

  

  在这里有杜鹃花科的岩须和长毛岩须,一个洁白,一个橘黄,一片片垂头在岩石上。  

  

  

  

  红景天也一丛丛的从石缝中冒出头开花。  

  

  叶萼龙胆是这里特有的,蓝盈盈,如果花能开放应该很惊艳吧。  

  

  垂头的小百合。  

  

  虎耳草科的岩白菜在岩峰里淋雨。  

  

  百合科的西藏洼瓣花,大片大片。  

  

  此时我的D600镜头已经雾化,UV镜也打不开,连擦镜头的干纸巾都用完了。

  防水的AW1也一样面临了雾化的问题,镜头里外雾蒙蒙一片。教主和00在接近垭口的地方不知在拍什么,观鸟的小诗已经折返下山,我在中间进退两难。

  接近垭口的情形,远处透明的是常年的冰冻。  

  

  冷静一下喝点热水吃点东西,找了一个略微避风的石头靠着,等了半天教主和00也没下来。最后还是决定折返上去找她们。

  虽然这里只有一条路,不会走岔,但是我觉得出行在外,和队友步调一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独自一人在这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大山里还是有潜在的危险,不如大家一起行动。

  终于见到了她们两个,借了纸巾,然而并不管用,两台相机都歇菜了。教主很不甘心没有翻过垭口,只是她的相机也雾化了,就算我们翻过垭口,看到满目的鲜花拍不着会更郁闷。全怪这不给力的天气,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在这高山上淋了近五个小时的雨了。

  最后只剩了一样工具可以拍摄——手机。在高海拔,手机也会“高反”,差不多电量50%的时候就会自动关机,用充电宝“激活”一下又能开机。

  虽然现在的手机已经可以媲美过去的小数码,毕竟像素有限,只能意思一下。我们一路下山走着走着,不时有马队经过我们。大眼睛的马儿们真是善解人意,狭路相逢之时停下来让我们先走一边,它们再四蹄踏泥,深一脚浅一脚的背负着货物下山。马夫们说,他们每天八点钟赶着马翻山送货,下午四五点赶回来,人和马都不容易。  

  

  快走回松林口时,天空突然放晴,回望多雄拉垭口已是蓝天白云,美不胜收。太阳一出,紫外线就火辣辣的灼烧着我们,温暖又热烈。想起在山顶风雨中打着寒颤的我们,我情愿被这毒日光灼伤。  

  

  

  

  

  如果早点有这样的天气,我们是不是就已经看到垭口那边的风景了呢?可惜人生并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不如意十之八九,遗憾也是常态,经历过就好。至少,我们还记录下了一些动人的野花。

  乔大叔开车接我们回客栈,天边出现了两道彩虹,一头连接高空,一头跨入奔流的雅鲁藏布江。天的另一边,是无尽的蓝和冒出尖尖的多雄拉。山河壮美,气势恢宏。经历了一天风雨,彩虹给了我们小小的视觉补偿。  

  

  

  一回去就赶紧把相机各部分拆下,拿吹风机用低温里里外外吹干。短时间内仍然是雾化状态,无法对焦。所幸的是第二天相机就能正常工作了。想想当时的情形,收起相机又不甘心,不收相机又心疼相机被雨淋,怎么办都不好。

  最后总结一下上这种高山需要带的装备:防水性能好的冲锋衣裤、水鞋或者防水性能好的登山鞋(冲锋裤不能扎在鞋里)、帽子、薄羽绒背心、雨伞(队友00带的是帽子和伞二合一的帽伞,事实证明还挺实用,就是头部会勒一点)、稍长的相机遮光罩、登山杖(或者用独脚架代替登山杖)、装有热水的保温杯、充电宝、足够的干粮和足够的纸巾。高海拔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没有蚊虫骚扰,也不用怕有蚂蝗,所以防蚊水基本上用不着。

  之后我们还去了海拔更高的色季拉雪山,去了鲁朗、巴松措、新措,都没有比多雄拉更恶劣更难忘了。这些后续慢慢写吧,敬请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