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先生的精神(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伟大作家,在初中和高中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当时,由于时代的隔膜,再加上我们毕竟年轻,对鲁迅的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够充分理解。另外一种情况,由于对鲁迅的评价和定位一向很高,早已经先入为主的框定了我们的大脑,反而阻碍了我们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我们的记忆,一直是缘于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解。因而,我们总是觉得,鲁迅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一位高深莫测的人物。那种感觉就像鲁迅是一面前方的鲜艳旗帜,高高飘扬在上空,时刻在引领我们的思想,有时又好像鲁迅像一堵墙一样高大、傲岸、挺拔。我始终怀着一种敬畏之心,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接受他深邃的思想和睿智,以及放射着光芒的博大情怀。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我怀着敬畏,怀着尊敬,静下心来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我感受着他思想的深沉与睿智。鲁迅的经典作品很多,各种评论精辟、深刻。   

  每一次翻看鲁迅先生的书籍,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在初中和高中时期,不同的语文老师,手里拿着教案、参考等等,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精辟分析与精准讲解。及次还会想到念书期间,被老师要求背诵和记忆的文章片段。大脑里马上就会跳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这样的句子。这些深刻的记忆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大脑的记忆深处。每每在忆及这些时,不同阶段的语文老师眉飞色舞的讲解的场景,便会历历在目,仿佛犹在眼前。可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如我一样念过几天书的几代人。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畏之情,在不知不觉地买回鲁迅先生的几本著作。一直放在床头,时不时地拿起翻看,心里几次有写点文字的冲动。但是,面对许多研究鲁迅作品的大家。我心里非常胆怯,终于不敢造次,不敢班门弄斧。几次打消动笔的心思,生怕自己粗浅的文字会贻笑大方,所以,一直迟迟不敢动笔。   

  经过几次的思想斗争,再一次的冲动,进而又鼓起勇气。于是,我又想,自己只是发表一点自己的读书心得,尽管人言轻微,或者文字浅露,不够深刻、透彻,那正好是平庸之辈的自己的真实写照。因为此,也就大胆地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及次提笔,又不知如何下笔。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很白癜风专家多,我不敢说都一一看过,难免认识粗疏一些,权当自己博得大家一笑而已,见谅了。   

  鲁迅先生的小说   

  最近又细心地翻看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说到鲁迅的小说,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就拜读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等名篇。抛开老师们精彩的讲解。我就想写些自己个人的一些观点。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用笔名鲁迅命名的文章《狂人日记》。那时的《新青年》志在提倡“文学革命”。志在无情地猛烈攻击中国传统的思想,《新青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兴起的标志,它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茅盾在《读呐喊》中是这样评价《狂人日记》的,他写道;“只觉得受着痛苦的刺戳,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中国人一向自诩的精神文化,第一次受到了怒骂。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许《狂人日记》真正令人吃惊的不是鲁迅对“吃人”的洞察,而是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意识。这是鲁迅对自己与旧时代无法割裂的深层维系。鲁迅在无数的质疑当中,把尖锐的矛盾指向自己,是自戕的勇气,还是多疑的悲哀呢?鲁迅作为一个文化巨人。他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在黑暗的旧中国,要唤醒这头沉睡的狮子。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小说中的狂人,处于一种妄想的状态,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怀疑态度,怀疑有人害他:“赵贵翁的眼色便怪:白癜风的治疗‘似乎想害我’。……”   

  在《狂人日记》中,从一个迫害狂的角度看世界,狂人无名无性。鲁迅作为创作者,他站在高度,彻底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封建礼教的腐朽。他从《狂人日记》开始,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尖锐而辛辣地揭示出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所造成的“革命性”的痼疾。《狂人日记》假借狂人之口,揭示出封建制度思想体系下的吃人本质,是封建礼教迫害的结果。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次呐喊。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和反封建的民族主义者的象征。在结构上,鲁迅采用日记体的白话文形式,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形式上新颖。我们从《狂人日记》感受到了充满着批判与追求。《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