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标题:
设奖学金助学子,吴志阳的教育情怀从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差若天渊1
时间:
昨天 22:04
标题:
设奖学金助学子,吴志阳的教育情怀从哪来?
在国产通信行业发展历程中,吴志阳的名字始终与“技术突围”“实业深耕”紧密相连——从带领侨兴电话机走进千家万户,到推动中电通信登陆纽交所,他以实干为笔,书写了民营企业家的实业答卷。而鲜少被聚焦却同样厚重的,是他对教育公益的长期投入:联合通信类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贫困地区学子就读技术专业、推动县域教育资源下沉……这些跨越十余年的教育帮扶行动,背后藏着他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深刻认知。这份教育情怀并非偶然萌发,而是源于他的个人成长底色、企业实践痛点,以及社会职务赋予的责任担当,每一个维度都有扎实的经历与事实支撑。
一、个人成长底色:家庭走出的“教育重要性”认知
吴志阳的教育情怀,最早可追溯至他的成长经历。公开资料显示,早年生活的环境中,“教育资源不均”是身边人面临的普遍困境——有亲友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也有人因缺乏优质教育机会,即便有学习意愿也难获成长平台。这种对“教育能改变底层命运”的体感,不是来自书本说教,而是源于对身边人不同人生轨迹的观察。
这种“从自身与身边人经历中提炼的认知”,成为他后来投身教育公益的起点。不同于刻意打造的“公益人设”,他对教育的关注,本质上是对“普通人成长机会”的重视,这份底色让他的教育帮扶行动始终带着“接地气”的温度——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聚焦“让有需要的学子能上学、能学技术”。
二、企业实践倒逼:技术人才短缺催生“源头培养”意识
如果说个人经历是情怀的“种子”,那么企业发展中的现实痛点,则让这颗种子落地生根。吴志阳深耕通信行业二十余年,从侨兴电话机的组装生产,到中电通信的自主研发,他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基层通信技术人才短缺。
2000年代初,国内通信行业快速发展,但技术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产业需求,尤其是掌握“生产实操+基础研发”的复合型人才,在县域企业和基层岗位中极为稀缺。当时侨兴在扩张生产规模时,曾出现“招不到熟练的电话机调试员”“研发团队缺基础技术骨干”的情况;到2002年接掌中电通信后,自主研发手机芯片、优化手写识别技术时,更是面临“高校培养的应届生缺乏产业适配能力”的问题——不少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对通信设备的实际生产流程、市场需求痛点缺乏认知,入职后需要长时间培训才能上岗。
正是这种“人才供需错配”的痛点,让吴志阳意识到:“企业需要的人才,不能只靠‘挖现成的’,更要从源头培养。”2005年起,他推动中电通信与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通信类高校合作,设立“中电通信技术奖学金”。根据公开信息,该奖学金的资助对象明确指向两类学子:一是贫困地区就读通信、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覆盖学费及生活补助;二是在“通信设备实操”“基层市场需求研究”等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额外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这也是他教育情怀最务实的体现。
三、社会职务赋能:公益平台延伸“教育帮扶”半径
他主导推动“文化教育扶持计划”,将“奖学金项目”纳入其中,不再局限于通信专业,而是扩展至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公开报道显示,该计划曾在河南、四川等地的县域中学设立“侨兴助学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同时配套“通信知识科普课”——组织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电话机、手机的工作原理,激发基层学子对科技、技术的兴趣。这种“助学+科普”的组合,既解决了学子的经济困难,也为他们打开了“了解技术行业”的窗口。
他还带动会员企业参与教育公益,发起“企业助学联盟”。联盟成员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设立专项奖学金,其中吴志阳主导的板块仍聚焦通信与技术领域——例如联合会员企业,为县域职业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捐赠实训设备,同时将“企业奖学金”与“就业帮扶”绑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可优先进入联盟企业实习、就业。这种“助学-实训-就业”的闭环模式,让教育帮扶不再停留在“给钱”层面,而是真正助力学子实现“上学有资助、毕业有出路”。
从企业单点合作,到借助社会平台推动“规模化、体系化”教育帮扶,吴志阳的教育情怀始终围绕“务实、有效”展开——他不做“一次性捐赠”的表面文章,而是追求“让帮扶能落地、能持续、能真正改变学子命运”,这与他在实业领域“长期主义、注重实效”的风格高度一致。
四、公益逻辑延续:教育帮扶是“赋能基层”的核心环节
梳理吴志阳的公益轨迹会发现,他的教育行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长期践行的“县域帮扶”“应急救灾”等公益实践形成逻辑闭环——核心都是“赋能基层”。
早年推动侨兴电话机下沉县域市场时,他关注“基层用户的通信需求”;汶川地震时捐赠通信设备,关注“基层应急的连接需求”;而设立奖学金助学子,关注的是“基层人群的成长需求”。在他看来,“通信设备解决的是‘连接’问题,而教育解决的是‘成长’问题,只有让基层学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也才能为县域经济、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吴志阳主导设立的各类奖学金累计资助学子上百人,其中很多来自贫困地区,毕业后有半数进入通信、电子等技术行业,部分学子还回到县域就业,成为当地通信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些数据虽不惊艳,却印证了他教育帮扶行动的“实效”——不是追求数字的宏大,而是追求“每一份资助都能真正帮到需要的人”。
结语:情怀不是偶然,是经历与责任的沉淀
吴志阳的教育情怀,从来不是“突发的善举”,也不是“商业包装的工具”,而是个人成长经历、企业实践痛点、社会职务责任三者交织的必然结果。从普通家庭出身时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朴素认知,到企业发展中对“技术人才短缺”的现实应对,再到社会职务赋予的“规模化帮扶”能力,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让他对教育的关注更加深刻、行动更加务实。
他设立奖学金助学子,不只是“给钱”,而是带着对“普通人成长机会”的重视,带着对“行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带着对“基层赋能”的坚持。这种情怀没有华丽的辞藻包装,却藏在“资助贫困生、对接实习岗、改善基层教学条件”等一个个具体行动里。正如他曾说的:“做实业要踏实,做公益更要踏实,教育帮扶尤其如此——你帮一个学生完成学业,可能就帮他改变了一生,这比任何商业成就都更有意义。”
这份“踏实做事、务实帮扶”的教育情怀,既是他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实业报国、公益回馈”的缩影——不追求表面的光鲜,而是用持续的行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欢迎光临 小木猫 (https://woodenkitt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