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庄子(2)天人之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03:3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后世大众的标准看来,庄子的一些做法是很乖张的。比如“鼓盆而歌”的例子。   

  庄子的老婆死了,他没有过多的悲伤,还要敲着瓦盆唱歌。问他的时候,他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在他认为:他是爱老婆的,但对于老婆的“死”,并不认为是件值得悲伤的事情。因为人本就从冥冥自然中来,死不过是又回到冥冥自然中去。又回复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岂只是不值得悲伤,真真的应当庆贺。所以就要唱歌,还要敲打瓦盆助兴。   

  应当说,庄子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生死之事,能有如此通脱的解释,的确让一边的俗人们叹止。所以庄周的形象也并没有被贬损,他的“道理”也流传了几千年,被或多或少的人们所认可了。   

  我们应当看到,但凡是求天道的人,对于人情都颇为不屑,甚至有意却回避,抛舍。我们中国后来的“道教”(原本的道家思想与后来的道教还是有许多的不同,但也毕竟渊源。)和印度传来的佛,还有再后来的传教士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家”。好似,他们认为,天道与家庭、人情、人性,根本也是相悖的,势如水火一般。人道是反天道的,所以要顺应天道,自然要最大限度的消除人道的东西。包括落发,出家,禁欲,戒食等等。我们传统中有个说法就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此做法的一个积极意义也只是减灭欲求,来达到减灭痛苦――我们知道痛苦的根源也只是在于人的欲望。想得而得不到,就产生的痛苦。现在根本就不想得,又哪里来的得不到?用来解释生死也一个样。人们都想生,于是就有了死的痛苦。在这个问题上,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佛用轮回来解决,基督用天堂来解决,我们的道教用长生不老术来解决,也都还是复杂了些。不如庄子的道教的说法,在他看来,生死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死即是生的本源,“视死如归”。死并不可怕,生也并不可爱,那又何必贪生怕死?如此,没有生的贪恋了,也就没有了死的恐惧。如此逍遥心态,比其他几家的繁复教义倒更为爽当。   

  在庄子的书里,多次提到病死。(“生老病死”放在哪里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除了前文提到老婆之死,还提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之死,也还提到父母之死。庄子的态度也是统一的:没什么值得悲伤。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   

  我们发现诸子的书里有个非常好玩的特点,每个人在自己作品里都是战无不胜的伟大人物,而在另一治白癜风专业医院家的说法里,都成了极其悲哀的小人物。这次,孔子在庄子的书里也不例外。他对于学生的提问也非常的感慨,认为自己的做法也的确糊涂。不如庄生的做派更加正大潇洒。“只有我和你呀,才是做梦似的没有一点儿觉醒的人呢……”   

  其实,我们读儒家的作品,能发现他们也并不糊涂。孔子主张要哭死人的,别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人家死了人,他就好几天不唱歌。孔门不喜欢谈死,“未知生,焉知死”?做为一个活人,还没活的明白,作什么死呢?或者我替他们非难老庄一句,那么喜欢死,还活着干嘛?   

  后世有人总结,儒家知人不知天,道家知天不知人。   

  但这说法也许并不确切。儒家有“天人和一”说。道家有“道生万物”说,人也不过是万分之一。每个人也都是应了道理而生成的。那么人的生死,人的悲欢,人的是非好恶,人世间的百态炎凉,又如何不是道理的明证?再说一句:如许纷杂精彩的道理,也只不过是活“人”排演出来的。如此说来,竟是人比天还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