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动态
Space
帮助
Help
淘帖
Collection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博客
微薄
政军时事
休闲娱乐
时尚生活
音响资源
经济股市
文化培训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版
文章
帖子
日志
相册
用户
小木猫
»
论坛
›
休闲娱乐
›
江南论坛
›
【诺奖成真】华人科学家获“一个”诺奖的神研究 ...
返回列表
生成文章
|
查看:
1596
|
回复:
0
【诺奖成真】华人科学家获“一个”诺奖的神研究
[复制链接]
寒冬开梅
寒冬开梅
当前离线
积分
2080
雷达卡
396
主题
415
帖子
2080
积分
版主
积分
2080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1:57:41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
阅读模式
2015-9-24 13:30
撰文:乐知者
在中国部分范围内、在华人有些圈子中,中国人何时得诺贝尔奖(Nobel Prize)是个很热门的话题,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人想得诺奖是不是快要想疯了”。
这不最近,还真有一位华人获得了Ig诺奖(IgNobel,Ig发音同“一个”,但意思不是)。
美国时间9月17日,在哈佛大学举行的2015年Ig诺奖颁奖典礼上,华人科学家胡立德(David Hu)获颁Ig诺贝尔物理学奖。他顶着马桶盖上台领奖,原因是其“获奖”的研究是关于动物排尿的时间。
胡立德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和生物系教授,他带领团队,研究了不同大小哺乳动物的排尿时间。他们在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论文指出,体重超过3公斤的哺乳动物,不管其体型大小,其尿尿时间都是恒定的,大约为21±13 秒。考虑到一头大象的膀胱容量大约是猫的3600倍,这一发现着实出人意料。
胡立德是在给3岁的儿子做马桶训练时对这一研究产生好奇心的。他惊讶地发现,儿子排尿的时间居然和自己非常接近。
之后,胡立德就带着学生用高级摄像仪器拍摄老鼠、蝙蝠、吉娃娃狗、山羊、大象等16种哺乳动物的排尿过程,并分析了视频网站YouTube上有关美洲豹、熊猫、大猩猩、犀牛、斑马、麋鹿等动物排尿过程的三十多段历史视频。他们发现,不同大小的动物,排尿风格也存在极大差异。比如,体重超过3公斤的哺乳动物,例如狗、山羊,其排尿时呈喷射流状;体格更大的大象排尿时则是尿流入注;而诸如果蝠、老鼠幼崽等体格较小、体重较轻的动物,排尿时无法形成喷射流,呈现出来的是不太连贯的尿滴。
胡立德论文中拍摄的动物撒尿视频截图
通过流体动力学建模,胡立德实验室发现,动物的尿道实际上像一根虹吸管,尿道越长,排水越快。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大型动物的尿道变长,帮助他们很快排尿,从而避免在排尿过程中被其他动物攻击。
胡立德论文中为动物撒尿过程建立的数学模型方程式
现年35岁的胡立德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父母是台湾人,本科与博士均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现为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与生物学系副教授。他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喜欢把工具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他研究的课题也千奇百怪,比如2012年,胡立德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过他们的研究——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
为什么他的这些论文,都能够堂而皇之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也许更令中国人奇怪的是,他的这些研究居然获得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美国纳税人出钱,竟然让他去录制动物撒尿?恐怕很多中国人要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胡立德通过流体力学实验以及数学理论推导,揭开昆虫在水面行走的机制,这一成果于2003年登上Nature杂志封面。2005年,他关于小型水生昆虫运用表面张力爬上岸的力学原理研究再度登上Nature封面。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研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觉得即使是用最严肃的科学态度来做研究,也可以保持轻松搞笑的心情。这样才可以真正在科学探索中得到快乐。”胡立德在发表于果壳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当然,真正的诺贝尔奖并不是在哈佛大学颁发,而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Ig诺奖也不是通常的Nobel奖,IgNobel是对Noble玩的文字游戏(注意Nobel与Noble的区别),意思是不高贵。IgNobel主办方为美国《科学幽默》杂志(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入选Ig诺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国内大多译为“搞笑诺贝尔奖”。
搞笑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其奖项既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和平、经济、文学等固定奖项,也包括公共卫生、考古、营养学等随机奖项。
我们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也许可以因这个幽默的科学研究而缓口气,不再为诺奖发疯,而是对自然,包括自己眼皮底下的自然现象,开始萌发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分子》当然希望中国出现诺奖,希望海内外华人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但《知识分子》更希望中国的诺奖是我们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好奇的结果。期望我国未来得到的最初几个诺奖,能够有助于中国成为科学的沃土,而不是让中国成为科学方面的简单竞技场。
post_newreply
分享到:
微信
收藏
0
分享
淘帖
0
支持
0
反对
0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木猫可人
木猫可人
木猫迷人
木猫迷人
最佳新人
注册账号后积极发帖的会员
热心会员
经常帮助其他会员答疑
用微信扫一扫
互动赢积分
Copyright © 2008-2015
woodenkitten Inc
(https://woodenkitten.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