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苏州园林在海外的“奇幻漂流”

[复制链接]

396

主题

415

帖子

20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32

木猫可人木猫迷人最佳新人热心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9: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苏州园林在海外的“奇幻漂流”

  2015年10月23日 20:23:0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苑苏文 王梦雪 杨绍功)曲廊假山、小桥流水……穿过白墙上圆圆的月洞门,一座精致的苏州园林映入眼帘。

  这里并非烟雨霏霏的江南,而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层的玻璃天棚下,苏州网师园“殿春簃”的姐妹“明轩”永久陈列在一块长30米,宽13.5米的区域内。

  “明轩”于上世纪80年代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承建,是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建成后就成为纽约城里的东方盛景。

  自此以后,苏州园林便开启了出口海外之旅,从美国纽约到瑞士WTO总部,再从日本到新加坡,30余年间,40多座苏式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使者。

  “明轩”的一砖一瓦,都来自中国。其中,建造“明轩”使用的特种木材“金丝楠”属于珍稀木材,由国务院特批从四川采伐。为了保证砖瓦的质量,苏州特地重新开启了已经关闭多年的“陆慕御窑”。

  整座园林的构件在中国制作完成,再运抵美国重新组装起来。据苏州网师园网站记载,1979年底,建造“明轩”的193箱构件开始了远航,与之一同漂洋过海的还有27名中国专家和工匠。

  30多年过去,这些专家和工匠已经很难找寻。但随着苏州园林叩开纽约的大门,更多的后来人推动这一中国“文化名片”走向全球。

  1988年,贺风春进入苏州园林设计院工作,如今,已是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的她见证和推动了苏州园林的海外之旅。

  贺风春说,“明轩”蜚声国际后,越来越多更大规模的“苏州园林”走向世界。

  其中,位于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的“流芳园”是中国在海外最大中式仿古园林,规划面积达到12英亩(约4.9公顷),2007年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占地3.5英亩(约1.42公顷),一期工程耗资约1800万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落户瑞士WTO总部,被人们称作“中国花园”的“姑苏园”,建造在新加坡、总投资近亿美元的仿古建筑群“唐城”,落户马耳他的“静园”,还有扎根在苏州友好城市日本金泽市、取意为“义结金兰”的“金兰亭”……

  不过,在海外建造一个如此规模的苏州园林绝非易事。

  除了资金、艺术设计的考验,贺风春坦言,这些身在海外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标准和要求都相当高,为保证其原汁原味,传统的木雕、砖刻等都要从中国取材。“有时仅太湖石的运输量就有五六百吨。支撑亭廊的梁柱,精雕细琢的石雕、木雕都要在国内反复筛选,并进行预加工。”她说。

  “几十名来自中国的匠人还要到美国、欧洲的现场,和当地的施工单位一起进行油漆粉饰、安装验收,最终交出合格的作品,整个过程要花费8年到10年的时间。”她说。

  有30多年经验的高级技师杨明海参与了数个海外苏州园林的建造,他指出,虽然瓦片等材料都是从中国带过去的,但在建造过程中,“戗角”、“泥塑”都要现场手工制作。

  “拿泥塑打比方,首先匠人要有素描的底子,把人物造型等在墙面上勾勒出来,勾勒出来总的线条后,还要描绘出细节,然后再用泥沙纸筋灰逐步塑出来。”杨明海说。

  施工期间,中国工匠还会与当地艺术家交流,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比如,在海外的苏州园林中,随处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这美好富贵的“凤穿牡丹”周围,增加了许多西洋花草中常见的藤茎。

  因地制宜必不可少。比如“流芳园”身处洛杉矶地震区,院内木结构体系的防震等级要达到相当于国内8度的设防要求,为此,园林木制梁柱内部都换成了全钢结构。

  而为了满足“流芳园”里办公室、会议室、婚礼殿堂等室内空间的使用需求,苏州园林设计院的工程师们对园子的结构设计体系进行了改革,改变了给排水的线路,在地砖下安装了地暖,把空调隐藏在屋顶结构层中。

  在杨明海看来,材料的运用仍然是海外建园的难点:“由于地质条件、环境气候、法律规范的不同,使用的材料和苏州的会有出入。有的不是我们能带过去的,要现场发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是一项挑战。”

  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技艺得到了华侨和当地人的喜爱。贺风春说,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和热爱甚至超出了她的想象。

  “在园子建造过程中有很多人当义工,有老人有小孩,自己带着工具和吃的东西,甚至把自己家里的大树都捐献出来。”她说。

  如今,手艺的传承成了53岁的杨明海最头疼的问题。曾经他也带过几个得意的徒弟,学得了泥塑龙凤的手艺,但都因为怕吃苦,改行从事别的职业了。杨明海真希望能多招几个学徒,但是一直没有招到。

  贺风春希望政府能够更加支持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传统工匠的培养,缓解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

  当一座座苏州园林在海外建立起来时,杨明海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园子建成以后就会有一种匠人的自豪感。外国人对我们的评价很高,说这个不是建筑,是工艺品,实在太精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