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13:0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为中心。北部是人迹罕至的沙漠荒原,西部、西南部是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东部、东南部是浩瀚的大海。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指出:只有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有堪作农耕凭籍的灌溉区域,诸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在这一个区域里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到四围的天然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酝酿与成长。但一到其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又可凭借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一开始便容易走进一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个大局面,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始终局限在小面积里的情形大大不同。根据以上结论,钱穆认为,中国如此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之影响,约有三端:一是在大环境下展开之中国文化,有助于产生一个内部统一的大国家。二是对于外来入侵有抵抗能力。三是不易走向顶点而退化。   

  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经夏、商、周三代,至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国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一般是带有民族性,文明是地域性多点。中华文明所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指的是农业社会为主的农耕文明。细思中华文明,突出的是生之道,生之道的特点是创造、包容与传承,创造讲的是易经的天道,包容是地道,传承便是人道。中华文明讲的是天人合一,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天地人皆分阴阳,阴阳互动,故生万物。中华文明一言蔽之乃生之道。   

     

  一、创造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在这广袤的土地,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适合农耕。人们不信有神,只信天,依据天道行事,以天道演化人道,人道要跟着天道变不断追求,勇于探索和创造。儒释道讲求要合一,一就是天道。《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也好,佛也罢,无非是为了教化。儒释道讲求要合一的过程,也是个创造的过程。天道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人也应该顺天而行,天天都有新气象,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生之大德曰创。”《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一个适合农耕又封闭的大环境下,跟着天道,不变是为了守护,变是为了创造,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守护一切,创造一切。生活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政治上追求“长治久安”、用品上追求“经久耐用”、种族上追求“绵延永续”,文化上提倡“持中贵和”,伦理上讲求“天人合一”。创造与守护,体现天道的二面。天道,重行,重创造;天道,重止,重守护。   

     

  二、包容   

  地道光,天道明。明是凸显,是创造;光是光大,是包容。包容,地道的体现。《尚书》:“有容,徳乃大。”(《周书·君陈》)《道德经》:“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中华文明是包容的文明,海纳百川是它品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中华文化无所不包,包容体现在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并存,各自发展,趋于合一。佛印了元禅师写的一首赞偈:儒履道冠释袈裟,会同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星云大师: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的文化包容了佛教,佛教也壮大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来生的思想,乃至人民的生活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可以说,佛教增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平安、喜乐和希望。中国和佛教之间始终是和谐的。佛教文化能融人悠久的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吉林白癜风医院拓展,可以说中国对得起佛教,佛教也对得起中国,这是有相互关系的。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包容中讲求融化,融化中壮大。中华文明包容中也注重排斥,排斥的是与文明理念相悖者。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朝意识形态发展的罢拙百家、独尊儒术;佛教和儒家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冲突,但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灭佛事件(三武一宗灭佛)。地道禀承大地的品质,中华文明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万象,以宽厚的性情承载万物,以淳朴的道德履行使命。   

     

  三、传承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饱受磨难、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什么的力量在推动着中华文明传承?生之道也!乾坤生息,变通其神。世上万物有由自然孕育而成,是生的结果。《易经》主张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曾仕强认为自然那么有秩序,《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青海白癜风医院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中华文明的传承正是生之道的体现。中华文明从天地中获得力量,一脉相承,人的世界与自然相通,以一种自然的本源来解释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屈原《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政治上追求“长治久安”,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种族上追求“绵延永续”,农耕文明,历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谋臣武士“修得文武术,卖与帝王家”。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讲求的是积极的入世思想。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普通民众,不需要读书,依据圣人神道设教,伦理秩序化。余秋雨:“祖先创造文化变成了一种习惯,让后代子孙比较安全的、比较有序的往前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种族上依据言传身教,绵延永续;文化传播上,讲求师道尊严,一脉相承。《礼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自然孕育万物,人们从天地中思考自然的秩序,以一种自然的本源来解释生命和人生的价值。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许这是中华文明内在东西,它遵从着生之道,表现出来的是创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