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庄子话齐物之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8: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过读庄子《逍遥游》一文可知,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有所待”的——无拘无束地逍遥游于天地之间!那么,怎样才能摆脱束缚,不为环境所困而得以实现呢?   

  那就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齐物”(物我、生死)、“齐论”(彼此、是非)。虽然文题说的是“齐”,但从原文中我们却找不到一个“齐”字,说明并它不是指对待自然万物要有从外形上“整齐划一”之“齐”。而应该说是世上万物,包括人类在内,虽然形状上千差万别,但是归根乃应齐之于万物归一的“真宰”——“道”。   

  《说文解字》释“齐”字说“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q恚瑉hāi,古同“齐”、同“斋”。]之属皆从亝。从二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麦隨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參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引伸为凡齐等之义。无怪乎古代有学者认为:世上之物,原本不齐,故不可齐,也不必齐。   

  《现代汉语词生涯设计终归是惊鸿一现典》中有:整齐:队伍排的很整齐;同样、一致:人心齐,泰山移。一块、同时:百花齐放,并驾齐驱。取齐。还有像齐名:有同样的名望。这样以齐字开头的词达十七个之多。可见,“齐”也能作完美之褒义解,“齐物论”可认为是“对事物的完美论说”。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过:“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回归道这个根基,就能恢复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此心不再为妄念所牵,本质和实存之间不再有矛盾分裂,心灵也就不会动荡不安了。这一道家之“道”理念。   

  在《齐物论》中,庄子正是继承弘扬了老子这一思想,首先以“吾丧我”,去除“成心”作为“齐物”、“齐论”的第一步。他以古代之音乐——“籁”为例,说明:为什么万物不同?这是因为有“我”的执念。人籁是竹箫吹出的乐音来自于人,夹带着人的喜怒哀乐;地籁是众孔窍发出的声音来自于自然,虽可“万窍怒呺[xiāo]”,却并不会有人的情感。它们皆仰仗外物。天籁则不须借肋外物,它发自万物本性,不受任何束缚。人一旦进入其境界也就融于自然,感悟到天人合一。便会忘记“我”的存在,以至“形可使如枯木,心可使如死灰”。   

  庄子正是在通过这“靠着几案静坐,仰面朝天缓缓呼吸,好像遗忘了自我存在一样”的“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功夫,超脱了万物中“你”和“我”的范畴;“彼”与“此”,“是”与“非”的争辩,站在“道”的角度,公平地对万物的审视,当然能洞若观火。   

  庄子认为,在大自然万物之中“物无非是,物无非彼”,客观存在的万物是不分彼此的,也是虚无的,是由“道”这一“真君”或“真宰”主宰着的。他并不是否认“彼此”“是非”的存在,而是在告诉人们在世间万事万物上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并无根本的界限。他将彼此、是非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圆圈,认为二者循环往复。哲学家冯友兰曾点评庄子的这个圆圈:“人若站在道的观点上看问题,就如同站在圆圈的中心,他看到圆圈上每一点的运动,而他自己则站在运动以外。这并不是由于他所作所为、逡巡不前,乃是因为他超越了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庄子把囿于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只看到天的一角,便认为那就是天的全体。”   

  更高层次的知识——“不知之知”中的“道通为一”,忘掉自我,不分彼此,物化是非,遨游于无穷的境域,也就是生活在无限的境界之中。   

  因此,庄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可为“我”和“彼与此”及“是与非”而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样,不仅会导致精神上的日夜不宁,而且在与外界万物交接中也会处于“日以心斗”之中。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自己“像秋冬的景物一样逐渐衰败,会一天天地自我毁灭,沉溺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之中,不可自拔,心灵闭塞,老朽枯竭。   

  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斗到最后,却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王熙凤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典型人物。   

  你看,《红楼梦》第五回王熙凤的判词是一首《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一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所以,庄子又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消除物、我的区别,打破自我的中心,回归真宰,从而跳出个人的小圈子,用空明虚静之心去体认万物,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众所周知的庄周梦蝶所寓意的就是“物我合一”的无我境界,蝶中有我,我中有蝶,蝶我共有,变幻自如。   

  总而言之,《齐物论》所表达的主题,仍如《逍遥游》一样,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超越彼此,超越是非,超越物我,超越生死。如果真能如此,那么在现实社会上人生立世、处世之中自然能达到——自由自在地逍遥“游于无穷”。   

  宋朝的吕蒙正(公元944年—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据《宋史列传?第二十四》记载:他曾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   

  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就非常淡然,无论是赞扬还是诋毁,都能听之任之,不做无意义的争论。就在他第一次上朝的时候,人群中就有的官员指着他大声讥刺说:“哈哈,像他这种模样的人也配入朝为官,参与商议政事吗?”可吕蒙正却像没听见一样的继续往前走过去了。然而和他一起做官的几个人为其鸣起不平来,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帮他查出到底是谁竟然如此大胆,敢在朝堂上讥刺刚上任的宰相。吕蒙正推开众人制止说:“谢谢大家的好意。我为什么要知道是谁在说我呢?我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如果一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胸怀大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世界才能丰富多彩。如果想提高自己,我们看一件事物的时候,就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才能见识更多,变得更好,这样长此以往,也许你也能够达到“齐物”(物我、生死)、“齐论”(彼此、是非)的处世心态。   

  诚如宋相吕蒙正,胸怀天下,有容乃大真伟丈夫是也

3

主题

90

帖子

4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8

木猫可人木猫美人最佳新人热心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7-1-13 15:49:31 | 只看该作者
超越有限, 忘掉自我,不分彼此,物化是非,有容乃大,遨游于无限的境域,此乃庄子的理想境界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