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50|回复: 2

真相大白!美国为何如此恨透中国北斗卫星

[复制链接]

79

主题

103

帖子

8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801
发表于 2015-12-30 23: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上有一个高大上的俱乐部,它只有四个会员,却吸引了各国首脑的关注和众多顶级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这个俱乐部就是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四个会员分别是美国GPS、欧洲伽利略GALILEO、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中国北斗COMPASS。

  中国北斗是个新会员,同时也是发展势头最猛的会员,北斗是咋回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关于北斗,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有很多了,但专业文章的术语太多,普通人读不懂,而且也不会有兴趣去读。


1.jpg   
GPS免费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   

因为专业的原因,我一直关注着北斗,而且多年通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培养了我将复杂的专业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的特长。我利用了两个月的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公开发行的资料,梳理出了这篇全面介绍北斗卫星的科普长文。   

1、从GPS说起   

1957 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的空间世纪。美国对此密切关注,有一位名叫比尔·盖伊的数学家和一位叫乔治·威芬巴赫的物理学家,他们在霍普斯金的应用物理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这颗卫星的频率出现了偏移,经研究发现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效应。   

这两位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在地面上架设多部接收机,就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不同频差推算出这个卫星的具体位置,他们很高兴地把这个研究成果告诉了实验室主任弗兰克。麦克卢尔,说他们已经实现了对苏联卫星的多普勒定位跟踪。   

弗兰克主任当时在做海军的一项研究,研究内容是五角大楼如何知道茫茫大海中军舰的具体位置,听到两位科学家的汇报后他眼前一亮,既然你们能够发现卫星在哪里,如果把问题反过来,卫星就能发现你们在哪里,海军军舰定位的问题有思路了!   

2、GPS系统就按这种思路启动了,方案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卫星该采用低、中、高哪种轨道?如果采用低轨道的话,发射成本比较低,精度比较高,但若覆盖全球的话则需要200颗卫星,这样浩大工程实在是负担不起。   

如果采用高轨道,理论上三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但除了高轨道卫星的发射难度大之外,更主要的是定位精度会很低,原因有两个:一是轨道太高会导致测量误差大,二是静止轨道与地面物体的相对速度很小,不利于使用多普勒频移的解算方法。   

中轨道是比较折衷的方案,覆盖全球只需要24-36颗卫星,由于轨道是运动的,即使地面的物体不动,但相对卫星的速度也很大,这就可以充分利用多普勒频移方法了。   

基于以上综合考虑,美国选择了24颗卫星的中轨道星座,1978年发射了第一颗,全系统在1995年投入运行,现有卫星30颗,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定位模式,其中民用方式向全球开放。   
3、北斗一代的由来   中国是个有抱负的大国,在定位导航卫星这事上可不能图省心,实际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闹心了,七五规划中提出了“新四星”计划,随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三到五颗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设想。研究、论证、再研究、再论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jpg

定位是北斗一代的主业   

80年代初期,以“两弹一星”元勋成芳允院士为首的专家团体提出了双星定位方案,这是当时公认的最优方案,但因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又搁置了十年。1991年是个重大转折点,海湾战争把中国人打醒了,美国的GPS在作战中的应用非常成功,决策层深刻意识到以后打仗没这东西是真的不行,被搁置十年的双星定位方案于是马上启动。    为啥不像美国那样搞30颗卫星的系统呢?当时的国情是又没经验又没钱,刚起步可得悠着点,从小打小闹开始吧,上来就玩大的容易搞砸锅。一定会有网友问,在空间中三个坐标才能定位,两颗卫星不够用啊?这是个好问题,双星定位方案中有个高度仪,用户需要自测高程,并将结果作为第三个坐标,这就好比是在地球中心装了一个虚拟的卫星,这就实现了三星定位。那为什么不干脆发射三颗卫星呢?原因很简单,高度仪很便宜,这个方案更省钱。   

只有两颗星,当然不能像美国GPS那样搞中轨道的,轨道低了覆盖面就小,两颗中轨道卫星多数时间会在中国上空以外的地方飞行,那中国大陆还咋用呢?因此只能搞高轨道的,而且还得是静止的,这样才能妥妥地停在中国大陆的上空。   

静止高轨道是双星定位的必须选择,从技术上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却埋下了性能不强的隐患,这就是要谈的下一个问题,北斗一代被诟病。   

4、北斗一代被诟病   MH370 失联后出现了很多科普,令公众熟悉了多普勒效应这个名词,那多普勒效应对卫星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要看是哪一种卫星,多普勒效应对导航定位卫星来说是好事,因为卫星相对地面物体被测物体的相对速度越大,多普勒效应越明显,定位就会更加准确,这甚至是定位导航卫星的核心原理基础。   

但是,多普勒效应对通信卫星来说就是坏事了,因为频率偏移会导致通信失败,必须得做修正。例如位于印度洋上空的亚太国际通信卫星就是相对地面固定的,失联的MH370在最后阶段发出的7次探寻信号被这颗卫星测出了频率偏移,这本来是要被修正掉的数据,没想到这却成了推测飞机航迹的唯一证据。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用通信卫星干了定位卫星的活,把本来是坏事的多普勒效应变成了好事。   

既然中国的这两颗卫星是静止轨道的,自然可以与国际通信卫星一样完成通信任务,于是既能定位又能通信就被设计成为了北斗一代的技术特点,而GPS等其它定位导航系统都是不支持通信功能的。   

美国GPS不具备北斗这样的通信功能,这真不能说人家技术落后,因为人家的卫星系统是各司其职的,定位卫星和通信卫星两套系统的性能都很优异。而中国北斗一代是身兼两职,听起来功能更加全面,其实是中国把定位卫星打到了通信卫星的轨道上,自然能收获了通信这个副业。   

毕竟定位才是北斗一代的主业,大部分的信道资源都必须让给定位数据的传送,所以留给通信的信道资源就很少,它无法完成实时的话音通信,只能完成短信功能。   

由于这两颗星的轨道很高,导致了地面被测物体与卫星的相对速度很低,于是多普勒效应就不明显,其定位精度自然远远比不过GPS。因此虽然北斗一代既能通信又能定位是独特优势,其实是通信功能比国际海事卫星差得多,定位功能比GPS卫星差得多,通信和定位虽说啥都能干,但啥性能都不行。   

平心而论,北斗一代已经达到了设计指标,工程是非常成功的,毕竟就只有两颗星嘛,咋能跟几十颗的海事通信卫星和GPS卫星相比呢,好比是你花了800块买了部双卡双待的山寨机,骂它不如苹果手机好,这其实并不公平。


3.jpg

中国的卫星发射快节奏把欧洲搞急眼   

不妨做个假设,假如没有国际海事卫星和GPS卫星的话,那既能定位又能通信的北斗一代就是光芒四射的,但问题是北斗一代问世时,这两种卫星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了,在它们的对比之下,北斗一代简直就是一坨翔,而且是国家花了大价钱造出的一坨翔,当然是各种被骂,研发人员们灰头土脸不敢吭气。   

5、与伽利略计划的姻缘   

北斗一代的使用体验比较差,那该咋往下走呢?这时中国看上了欧洲的伽利略计划,这是欧洲国家联合搞的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系统计划,因为这个项目实在是太烧钱,欧洲单个国家谁都搞不起,但又不能不搞,虽然欧洲国家跟美国关系很好,但也不能把国家安全都系在美国政府身上。   

欧洲有技术但缺钱,于是他们瞄上了土豪中国,中国正因为北斗一代不给力而发愁呢,自然是一拍即合,据报道称中国加入了伽利略技术,并且很大方的拍了两个亿的入伙费。但中国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欧洲居然把日本和印度也拉入伙了,他们出的钱少但权利不少,这不是把中国当作冤大头了吗?多出点钱倒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这两个国家本来是我们在军事上要防备的,难道要跟他们在国防方面使用相同的系统?中国发现苗头不对,下定决心后就咔嚓地退出了,退出后自己单干,开始发展北斗二代。   

北斗二代计划在2020年前发射35颗卫星,形成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比GPS还多5颗。多出的这5颗是在赤道上空的静止高轨道卫星,主要是完成短信任务的,其它30颗跟美国GPS的30颗一样,都是中轨道的运动卫星。   

北斗二代的规模与GPS相当,申请的轨道和频率与欧洲伽利略比较一致,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卫星轨道和频率争夺的问题。卫星轨道和空间频率是人类共有的资源,那该如何分配呢?国际规则是既不按国家来分,也不按人口来分,而是谁先占了算谁的。   

先占先得的原则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认为这是各国都有同样机会的公平原则,理由是:你有本事你也打卫星啊,我又没拦着你,你不打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永远不打,难道说轨道和频率还要永远给你留着?这听起来也有道理,更关键的是,即使你觉得没道理,你也没能力阻止发达国家占轨道和频率。   

2005年伽利略计划的第一颗卫星上天了,但并没有开通,只是占了轨道但没占频率,为啥没开通呢?原因是没钱,开通需要花钱的,欧洲手头有点紧。中国北斗二代的第一颗星也随后上天了,而且上去就开通了,这下就把轨道和频率都占上了,这为啥呢?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差钱。   

欧洲伽利略那边慢悠悠地捣鼓,而中国这边的北斗一个接一个地不停打卫星,后来还搞起了一箭双星,而伽利略计划和北斗二代有些频率是重合的,双方都在国际电信联盟组织备案了,谁先占上就算谁的,中国的快节奏把欧洲搞急眼了,通过美国给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放慢脚步等等欧洲人民。   

以前欧美国家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抢占资源,中国技术和经济不给力只能吃哑巴亏,你们从来就没谦让过,现在凭什么要我谦让?中国不理会欧美的抗议,按既定的节奏继续打卫星。   

6、亚太地区组网   虽然现在还没有把35颗卫星打全,但亚太地区的北斗二代定位导航网络已经建起来了,并已投入了使用。GPS和北斗的中轨道运动卫星都是30颗,它们各在太空上织就了一张网,GPS网眼最密处是在美国上空,北斗二代网眼最密处在中国上空,为本土提供服务是第一要务,这个道理当然很好理解。加拿大和墨西哥当然会选择GPS,而对于亚太国家来说,北斗却比GPS更有优势。   

亚太国家认识到了北斗的覆盖优势,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北斗二代在亚太地区的应用,于是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派出了19名专家,于2014年7月来到中国考察北斗二代,研究讨论合作的事项。


4.jpg

北斗一代在地震时发挥出了不受地面影响的优势   

第一站去的是武汉光谷北斗集团,参观了中国最大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第二站去的是黄石,参观了建设中的中国-东盟北斗示范城,第三站参观了北斗地球空间产业国际学院,第四站是参加“2014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在两院院士李德仁领衔的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生点实验室里连续学习了半个月。   

行程安排是很讲究的,先带他们参观,行程非常密集不容你思想懈怠,一处更比一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北斗产业园区,令他们的眼睛瞪得越来越大,在内心受到了震撼后,再由国际知名科学家李德仁院士亲自授课,解答你国使用北斗的所有疑问,顺便收获了这些东盟专家的膝盖。   

泰国专家表示,有些GPS卫星的信号泰国收不到,而北斗所有的卫星信号都能接收到,当然要参加北斗的“天眼”计划,而且泰国现在已建成了首批COR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马来西亚紧随其后,将成为北斗“天眼”的下一个落户的国家。   

7、在渔业的应用   

北斗的首次成功应用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甭看我们平时的通信非常方便,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手段很多,但其实都是高度依赖光纤和基站的,当这些基础设施遭到大面积损坏时,你会发现QQ、微信、微博、短信……所有平时很方便的通信手段全都完蛋了,除了靠吼之外简直就没有一点办法。   

那时候北斗还是一代系统,虽然因为性能指标比不过GPS和海事卫星而被骂出了翔,但北斗一代在地震时却发挥出了不受地面影响的优势,它的定位和短信能力充分发挥了作用,成为了救援指挥部队和前线救援人员最得力的通信助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72小时黄金抢救时间”的有效利用,彰显了北斗服务民生的技术优势。   

远洋渔业是个充满危险的行当,遇到风险时能得到及时得到救助非常重要,再节省的渔民都会备齐两样电子设备,一是GPS二是海事卫星电话,以便遇到风险时能及时求助。   遇到风险需要求救,首先要用GPS定好位,然后用海事卫星电话通知岸上的救援队,告诉他们我遇险的GPS坐标,以便他们来救我。当然也有用电台的,但电台的可靠性不如海事卫星电话,生死攸关时通不上可就抓瞎了。但是,养一部海事卫星电话是很贵的,但为了关键时刻救命又不敢不养,很多渔民对此很纠结。   

北斗二代在亚太地区布网后,渔民有了一个新选择,那就是装北斗卫星船载终端,北斗的双向短信功能在渔船救险方面得到了完美应用,遇到险情后一键求救,终端会自动把附带着定位信息的求救短信通过卫星发给岸上的救援队,实现了GPS 海事卫星电话的功能,而且更加方便。   

那这个终端贵吗?政府大力推广,将之列为安全机械设备,享受农机补贴政策,政府额外拿出了1个亿,免费为辽宁、山东、浙江、海南的1万艘渔船安装的北斗终端,后续再安装的直接补贴九成,渔民只需要象征性的出一成的钱就可以安装。   

海事卫星电话很贵,那北斗卫星短信贵不贵呢?答案是一条三毛!这是有史以来最便宜的卫星短信了,为啥这么便宜,有政府补贴呗,其实根本就没考虑成本,收费是象征性的。本来有专家建议免费,但怕渔民们没事就发段子,过于浪费卫星信道资源,干脆就定一条三毛吧。   

北斗卫星的短信功能非常受欢迎,根据浙江省2011年的统计,浙江渔民利用北斗卫星发短信1300万条,其中船与船互通604万条,船与手机互通696万条。   渔业省份在岸上大建基于北斗二代的渔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卫星给渔船发送实时的天气、海浪、赤潮、鱼汛消息,甚至还有当日渔市价格,帮助渔民决定捕捞哪种鱼,渔民在海上就可以把渔获信息传到岸上,提前联系好了卖家。   

8、“两客一危”与地基增强系统   

“两客一危”指的是从事道路班线客运、旅行包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这些都必须安装电子定位装置,并将运行信息及时接入到全国的联网联控系统中。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监控大屏幕上,车辆的运动状态一目了然,超速闯禁行等违规驾驶行为会自动报警,这是一项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法规。   

“两客一危”的范围还在扩展,警车、公务车、校车也正在被纳入到卫星定位监控系统之中,不仅仅是为了行车安全,还要监控公车私用,车辆行驶路线清清楚楚,数据妥妥地存在数据库里,由不得司机遮掩狡辩。

5.jpg   


北斗二代的用途非常非常多,据统计有200多项   

这种对特种车辆的卫星监控,以前要求使用GPS,现在被政府明令要求必须使用北斗二代。有些人为此质疑过政府,以前基于GPS的系统本来就能完成任务,现在为了推广国产北斗就来硬的,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这真不是功民伤财,而是有着长远规划的必要措施。中国正在筹划搞北斗二代的地基增强系统,在路灯杆、信号塔等地方架设北斗设备,形成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与天基的卫星相互配合,可达到米级以下的实时定位精度。   

北斗二代的天基系统和地基系统一旦成功结合,那大货车就再也不敢长期占用超车道了,而以前的GPS定位精度是10米,是无法区分车道的。给孩子戴的定位手表会更加精准和灵敏,定位信息不再是“在某地附近”,而是精确到孩子站在哪块地板砖上。   

地基增强系统是要与天基系统密切配合的,如果把这个遍及全国的国字号系统搭建在美国GPS的基础之上,那万一人家收费了呢?或者把底层数据屏蔽了,那我们就被会卡了脖子。我们已经有了完全自主产权的北斗二代,自家的地基增强系统当然要跟自家的北斗二代配对。   

9、形变监测与自动驾考   北斗二代的用途非常非常多,据统计有200多项,例如有一项就是形变监测,专门对水坝、大桥、高速公路等巨大建设物的沉降和变形做测量。网友们一定会疑问,北斗与GPS的精度都是10米,咋能搞如此细致的活计呢?这源于差分算法技术。   

任何测量都是会有误差的,而把多次测量后的结果统计平均,就会有效地减少误差。卫星定位的差分算法也是这个道理,一次定位的精度是10米,但把成千上万次的定位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就有可能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果,甚至精确到毫米以下。   

很显然,测量的次数越多和时间越长则精度就越高,而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是缓慢的,正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进行高精度测量。把北斗设备固定在建筑特上面,令它自动地接收定位信息,攒足了一个月的海量定位数据后进行差分计算,精度在毫米以下的定位数据就算出来了,这比人工测量方便和准确的多。   

很多偏远监测点是没有手机信号的,基于GPS的形变监测必须得人工采集,而使用北斗进行形变监测还有个好处就是数据可以直接通过北斗短信功能传回基地,给它安个太阳能板就齐活了,定位、差分解算、数据回传全部自动化。   

在地面设施的配合下,北斗的实时定位精度已经远远高于GPS,现在已经达到了80公里/小时情况下2厘米的精度,这就给另一种业务提供了技术手段,那就是基于北斗二代系统的无考官驾考。   

现在的倒车入库等驾考项目已经有电子监控了,压线就会报警,但路考还得有考官。以后的全部驾驶课目考试可能被北斗系统全面取代,在考试车上安装北斗接收机,无论是倒库还是路考,系统都会精确实时记录车辆轨迹,并自动评分,会比考官更严格和公正。   

10、北斗二代的政府推广   

北斗二代是国字号工程,政府当然会推广,但推广的路子跟以前很不一样了。大约七八年前吧,手机上有了Wi-Fi功能,而中国政府觉得这个技术标准不好,于是出了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WAPI标准,试图以此取代Wi-Fi。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这么干,韩国也推出了自己的技术标准并抵制Wi-Fi。   

Wi- Fi技术简洁便于推广,这也是它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但它也有死穴,那就是单向的安全机制并不可靠。前阵子3.15晚会上有带眼罩的网络安全人员现场表演了劫持观众手机信息,媒体也经常刊登手机用户接入免费Wi-Fi导致损失的报道,这都是Wi-Fi先天技术缺陷所致。

6.jpg

北斗二代的技术体制与GPS差不多   

中国的WAPI标准是双向安全认证的,的确比Wi-Fi更安全,政府为了推广它而把行货手机的Wi-Fi功能阉割了,想要Wi-Fi功能的话只能买水货手机。此举引来很多人的不满,但最终也没挡着Wi-Fi的流行,后来就低调放开了,行货手机上也有了Wi-Fi,而WAPI并没有推广开,现在只是在军队等有保密要求的场所使用。韩国政府抵制Wi-Fi的行动也同样地失败了。   

中国政府在推广北斗二代方面显然有了新的思路,不再用行政力量去限制其竞争技术了,而是采用免费或补助的方式来利诱,事实证明这招更加有效。例如渔船安装北斗设备,政府并不禁止渔民继续使用GPS和海事卫星电话,而在给北斗设备提供大量补助,卫星短信也只是象征性地收费,明显北斗方案更划算,渔民当然会装北斗而弃用GPS和海事卫星电话。    北斗二代有200多项应用,需要全社会的高科技企业去研究开发,不断提供更好的北斗产品,这样才能把北斗产业做大做强。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搞定位导航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大多是搞GPS起家的,政府的科技部门请这些老总来开会,领导讲话言简意赅:欢迎各位继续搞GPS的研究开发,政府绝不会限制和干扰,但如果搞北斗二代项目的话,会享受高科技企业的免税政策,还会从某处得到支持资金。   

北斗二代的技术体制与GPS差不多,由GPS转向北斗并不难,政府划下道了,企业老总都是人精,纷纷表态要改道搞北斗项目。被请来开会的还有高校教授,领导又说了,政府有一笔北斗科研的经费,欢迎教授们来立项,教授们也纷纷表示要申请北斗科研项目,谁忒么还傻乎乎地继续研究GPS啊,美国政府又不给钱。   

领导又说了,企业有资金设备的优势,高校有人材技术的优势,不如强强联手,把教授带的研究生放在企业去做北斗科研,由企业出场地出设备出资金,研究生搞出的成果除了供他们毕业拿学位,还可作为该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老总和高校教授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在政府牵线下纷纷结起了对子,领导管这个叫作北斗产业推广联盟。   

政府推广新产业的路子变了,不再像推WAPI那样强行阉割Wi-Fi了,而是使用了利益杠杆,企业老总和高校教授都得了利,政府出面组建了产业联盟也是政绩,三方都很高兴。   

中国政府对北斗二代的决心很大,搞这种国字号工程的财力很足,对内的推广政策很有成效,对外积极谈合作已有成果,还有国际电信联盟的支持,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预计5000亿的新产业正在浮出水面,北斗二代的前景非常乐观。








374

主题

1056

帖子

570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02
发表于 2015-12-31 0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超级北斗赶超美俄欧

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精准导航和精密定位服务系统,即日起向广东省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北斗定位导航在线服务。据陆媒报道,此次改造工程将原系统单一的GPS精密定位服务,提升为北斗、GPS及俄罗斯GLONASS三系统融合服务。将过去由于用户数量受限主要面向国土、测绘行业应用,升级改造为既可向地理信息行业用户提供厘米级和毫米级定位服务,可向社会大众用户提供优于1米的导航定位服务。

      至此,中国从高精度基准站接收机,到数据处理中心核心软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该系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精密定位在线运行服务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16颗卫星,覆盖亚太区域。


北斗已成为中国强大太空实力的代名词
       当前,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区域覆盖,并且国内精度达到2.5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届时,北斗将筑起一道保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强大天网。

     (来源: 网络)

336

主题

406

帖子

247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76

木猫才子木猫王子木猫秀才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6-1-3 1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11日   第 08 版)


rmrbhwb2015041108p25_b.jpg

rmrbhwb2015041108p28_b.jpg

rmrbhwb2015041108p35_b.jpg

近日,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顺利进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这是我国发射的第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也是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首发星,其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转变。
  从1994年开始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到2003年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正式运行;从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的服务能力,到如今开始全球组网,北斗用20年,实现了从“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大跨越,而且前行的脚步不断加快。
  为人类贡献了“司南”的中华民族,如今通过“北斗”,傲然屹立于世界导航先锋之林。而它已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导航系统。
  本报记者带你追寻这颗“北斗家族”全球组网首发星的足迹,探寻其身上的新变化,揭秘北斗蝶变的历程以及北斗如何在2020年实现导航全球的目标。

  首发星有三亮点
  3月31日,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第十七颗卫星顺正式亮相,让国人对北斗全球组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颗新一代的首发卫星,凝聚着无数航天人在研制过程中实现的自主创新。其中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首次实现星间链路。我国前期的导航卫星之间并没有导航通信链路。从这颗首发星开始,北斗导航卫星都将实现星间链路,多颗卫星将互联在一起,实现卫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从而实现北斗卫星的自主导航。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卫星互联呢?“目前各导航系统严重依赖地面站支持,如果遭遇自然灾害、战争,这些导航系统将毫无用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总设计师沈学民表示,通过星间链路组网,即使失去地面支持,导航卫星仍然能生存相当一段时间,用互相测距的方法进行定位;在常规状态下,星间链路还有助于提高定位精度,使北斗系统的精度达到与GPS相当的水平。
  其次是高精度。由此前的10米定位到现在的2.5米定位,这是这颗首发星实现的一大飞跃。其中的关键,是新信号体制的运用。信号体制为什么要不断更新呢?专家表示,由于未来一段时间,新老北斗导航卫星将在太空中共同运行,这就需要既能兼容过去的版本、又能带来更高的性能的新信号体制。
  最后是“减肥强身”。卫星绝非越重越好,小型化、轻量化都是未来导航卫星的方向。由于首发星更换了全新的平台,采用了框架面板式轻量化构型设计,这使其在重量上比“哥哥辈”的北斗卫星轻了一半(约0.8吨),体态更加轻盈小巧。同时,这颗首发星的“身体”更加硬朗。它采用的如铷原子钟、大功率微波放大器、“龙芯”CPA等95%的关键部件均为国产,未来的国产化率将达100%,质量更为优异。
  以被誉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心脏”的铷原子钟为例,为解决确定铷原子含量与铷钟寿命问题,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养成一个持续多年的习惯:定期到研制单位查看铷量消耗评价试验,确定星载铷钟的充铷量安全范围,预估铷钟寿命。正是依靠无数航天人多年如一日的艰苦攻关,新一代高精度星载铷原子钟终于研制成功,不仅体型更小,而且性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实现了铷原子钟技术的自主可控。
  “该星采用全新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集多项新技术于一身,将开展新型导航信号体制、星间链路等试验验证工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建设提供依据。”沈学民说。
  艰难蝶变二十载
  提到卫星导航,人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生活里经常用到的、美国研制的GPS。那么,我国为何还要建设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呢?
  “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不受制于人。”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我国北斗计划的创始人之一的卜庆君说,早在1996年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时,我国军队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便曾受到GPS信号人为中断的干扰。
  正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世界各大国与国家集团开始考虑对策,由此诞生了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科学家也开始致力于研制自己的“GPS”。
  1994年,中国本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计划,经过8年的论证后正式立项。该计划主要依据我国科学家陈芳允提出的与GPS不同的双星定位理论而制定的。这是我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而提出的“低调”卫星导航梦想。
  计划实施之初,技术、经费、人才、包括办公条件等都十分困难。这些研究浩瀚宇宙的科学家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戏称,办公只能“打游击”。
  困难再多,科学家们仍然在美国的GPS之外,研究出了北斗系统的诸多创新功能。例如北斗系统独有的短报文通信(采用摩斯信号代码进行无线电报通信)功能,使用户之间可以互相联系。汶川地震时,各个救援队就是依靠该功能实现了信息联系。
  2000年,2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2003年,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正式开通运行,双星定位理论实现区域导航定位成为世界首创。
  2004年,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此后3年时间里,北斗在解决覆盖范围有限、用户数量受限、定位精度不高、不适用于高速移动的用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科技攻关。
  2007年,首颗中圆轨道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随后,我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密集发射多颗卫星、快速组网,并在2012年以16颗卫星为依托,全面完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区域导航的系统建设。
  近几年,北斗导航系统则在定位精度和稳定性上不断取得进步。目前的总体定位精度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测速精度每秒0.2米。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北斗/GPS双系统四频率接收机的定位分析判定,北至天津、南至南极内陆昆仑站之间的地区,中国北斗系统信号质量总体与GPS相当。
  而拟于2018年底前建成的全国范围的北斗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将使我国的实时定位服务达到米级/分米级以及区域厘米级。
  服务全球步伐稳
  目前,北斗系统正在稳步实施第三步规划——全球组网。到2020年,北斗将发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成为一个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快速全球组网和不断开拓北斗的国际应用,将是北斗全球扩张的“两条腿”。
  一方面,积极推动北斗系统地面站的建设。据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海外组网项目——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CORS)一期工程,去年已在巴基斯坦顺利完成。该网覆盖整个卡拉奇地区,实时定位精度达到2厘米,后处理精度5毫米,为巴基斯坦提供实时可靠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而我国在俄罗斯境内的3个北斗系统地面站、南极北斗系统基准站等也在谈判、论证当中。
  另一方面,北斗系统正在积极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去年底,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正式将中国的北斗系统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这意味着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后,中国的导航系统已成为第三个被联合国认可的海上卫星导航系统,也标志着我国北斗全球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今年3月,北斗系统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协调达成一致意见。
  有专家表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北斗系统应用推广的重要契机。通过信息联网、精确位置、指挥监控等,北斗系统可以让更多国家和公众感受到其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最终实现在这些国家的落地。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斗服务全球之路才刚刚开始。

  链接1:
  北斗系统建设历程
  1994年,8年前期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后,北斗正式立项,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2003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正式送入轨道。两个月后,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此刻,从提出理论到发射卫星上天,北斗计划已经走过15年。
  2003年12月,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开始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已拥有13万用户。
  2004年9月,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
  2007年4月,首颗中圆轨道卫星被送入太空。
  2012年10月,北斗系统成功发射第16颗卫星,完成卫星组网。
  2012年12月,北斗二号系统正式开通运行,服务区域覆盖亚太地区。
  2013年12月,《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发布。
  2014年9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该系统将构建全国一张网,实现部门间、地区间、军民用户间资源统筹、数据共享。
  2015年3月31日,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入轨,标志着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正式启动实施。
  链接2: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GPS系统
  GPS系统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耗资近200亿美元。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后的美国第三大航天工程,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实用、应用最广泛的全球精密导航、指挥和调度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空间系统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份卫星组成,分布在20200千米高的6个轨道平面上,运行周期为12小时。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一时刻都能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地面控制系统负责卫星的测轨和运行控制。用户系统为各种用途的GPS 接收机,通过接收卫星广播信号来获取位置信息。从理论上说,该系统用户数量可以是无限的。
  北斗系统
  2003年5月25日,我国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在我国国家安全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外,还将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监控救援、信息采集、精确授时和导航通讯等服务,可广泛应用于船舶运输、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渔业生产、水文测报、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众多行业。
  格洛纳斯系统
  格洛纳斯(GLONASS)是苏联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与美国GPS系统相类似的卫星定位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它也是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虽然“格洛纳斯”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早在1982年就已发射成功,但受苏联解体影响,整个系统发展缓慢。直到1995年,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才完成了该导航卫星星座的组网工作。此卫星网络由俄罗斯国防部控制。
  伽利略系统
  伽利略系统总投资达35亿欧元的伽利略计划是欧洲自主的、独立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欧盟发展“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减少欧洲对美国军事和技术的依赖,打破美国对卫星导航市场的垄断。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表示,没有“伽利略”计划,欧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附庸,首先是科学和技术,其次是工业和经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